数据库错误: [UPDATE command denied to user 'hdm121115289'@'121.40.252.20' for table 'yksw_list']
update yksw_list set counts=counts+1 where id=191
■被狗咬伤10小时后
狂犬病发作
那天,我刚刚接班,急救车就送来了一名50多岁的男病人,惧怕风,只要感觉有风,他就浑身颤抖。当班的医生询问病史,据家属口述,患者10余小时前被村里的狗咬到左脚踝处,当时病人非常生气,拿起一根棍子将狗就地打死,狗死了,他还是不解心中的愤怒,在自家院子里架起一口大锅,将狗炖熟后吃了。据家属反映,患者被狗咬伤的伤口只是用家里的二锅头酒冲洗了一下,算是消毒了,既没到医疗机构处理伤口,也没有注射狂犬疫苗,吃完炖狗肉后就呼呼大睡。一直到凌晨,病人醒来后感觉口渴,起身喝水,此时患者出现了喉部肌肉痉挛,水无法下咽,家属这才着急地带病人到当地医院就诊。在路上,病人的痉挛症状越来越重,外院了解病史后疑似狂犬病,立即转往北京佑安医院就诊。
病人接入急诊后,表现为烦躁不安、恐惧,值班医师进行查体,当用手电筒查看瞳孔时,患者非常的敏感,当听到水声时痉挛再次加重,虽然病人喊着口渴,但是一口水也咽不下去,我知道这是因狂犬病毒侵犯了喉部神经,导致咽肌痉挛,所以病人常出现渴极而不敢喝水的症状。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和化验结果,被确诊为狂犬病。
■狂犬病的死亡率
是百分之百
我和同事将患者扶到平车上,推到一个安静的单人病房隔离,并拉上了窗帘。他虽然神志清醒,但痛苦万分,间隔几分钟就出现一次咽肌痉挛,恐风、恐水,从口腔中不断喷出大量的分泌物,我给他安装好心电监护仪,开始进行实验室检查,建立静脉通道,给予营养支持和镇静及对症治疗。然而,随着病人的再次躁动和大声喊叫,刚刚建立的静脉通路被病人生生地从自己的胳膊上拔了出来。面对病人的剧烈躁动,陪同的四五个男家属一起上前将其按住,但根本无法控制。病人烦躁地将身上的心电监护导联线用力扯下,我迅速按照值班医生的医嘱,给患者肌肉注射了镇静剂,并和家属一起用约束带将病人固定在床上。由于镇静剂的作用,病人逐渐安静下来,我给他接上了氧气并再次扎上了点滴。大约十分钟后,病人再次躁动起来,并全身抽搐,由于恐水、恐风而停止了吸氧,家属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,着急、恐惧、焦虑写满了脸上。
病人入院6个小时后,逐渐平静,出现了全身瘫痪,呼吸和循环系统出现了衰竭,陷入昏迷。医生再次向家属交待病情,家属十分不理解,几名家属怒气冲天地对医护人员叫骂着:“被狗咬一下就能死?”病人的妻子则瘫坐在地上失声痛哭,值班医生再一次耐心地向家属解释着:“只要得了狂犬病死亡率就是百分之百,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种病的救治方法……”家属们慢慢地沉默了,个个痛苦欲绝,无法接受眼前的一切,一双儿女更是不顾一切地扑倒在父亲身上痛哭,昔日欢乐的家庭一夜之间就这样被一只狗毁灭了。
■被猫、狗咬伤后,
一定要注射狂犬疫苗
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案例:一名19岁漂亮女孩,在骑自行车时穿着拖鞋,被一只小狗咬伤小脚趾,父母不在身边,为了不让祖母担心,她没有处理伤口,也未注射狂犬疫苗,几个月后发病。一名6岁小女孩,在家门口玩耍时被狗咬伤,因未处理伤口,疫苗还没注射完就发病了。更有一名好心人,看到一只狗落水,不顾个人危险跳入水中将狗救起,狗却反咬了好心人一口,他觉得无大碍就没注射疫苗,不久发病。还有一只更凶的狗,咬了父亲又咬女儿,都未处理伤口,未注射疫苗,不久父亲就发病了,女儿还在潜伏期中……
一个个血的教训,提醒和呼唤那些爱狗人士,为了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,以及自身安全的保护,请按时给您的爱犬注射疫苗,对家养的大型犬一定要圈养、拴养,防止散养咬伤他人,造成不必要的后果。一旦发生被狗咬伤,一定要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,到医院注射狂犬疫苗。
在临床中,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,有人被猫、狗咬伤后,伤口也处理了,疫苗也全程注射了,但还是担心自己会得狂犬病,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狂犬病的症状,对照自己,总觉得自己的伤口有类似症状,整天处在焦虑当中,以至于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,由家属陪同来我院就诊。在这里,我们也建议大家要正确认识狂犬病,不要轻信网络上非专业的言论,被动物咬伤后,只要妥善处理伤口,到正规接种点全程接种疫苗,则一般不会再发病,对恐狂者们来说,我们该做的都已经做了,就应该放下恐狂情绪,好好面对美好的生活。
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,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养狗的人成千上万,从前的用途只是看家护院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养宠物犬的家庭越来越多,大街上随处可见牵着各种宠物犬的人们。有的人甚至把狗喻为自己的宝贝,对狗狗特别的暧昧,可殊不知在与狗狗亲密接触中,却存在着种种危机,除了可引发过敏、皮炎、哮喘等疾病外,最严重的是发生狂犬病。现在医学的发展还不能有效治疗狂犬病,只要感染狂犬病,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,在临床工作中,一幕幕病人临终前的痛苦,家属的悲伤,每一次都让人心情沉重并引发深深的思考。
来自:北京青年报